美国海军方向错误!又一型护卫舰难产坚持一条道走到黑
濒海战斗舰计划的失败,给美国海军整体建设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因为在“阿利伯克”级驱逐舰之后,美国海军在3000吨至5000吨排水量区间,迟迟没有形成新一代的主力舰艇。这种断层让海军急需寻找补充方案,于是“星座”级护卫舰研发项目迅速启动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“星座”似乎也正走上了濒海战斗舰的老路,问题频频浮现。
对美国而言,“星座”级护卫舰的定位是用相对低成本,尽快形成实战能力,以弥补濒海战斗舰带来的损失。为了避免再一次“从零开始”的高风险与高成本,美国选择与欧洲合作,引进法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发的“FREMM”多任务护卫舰方案。这一方案在欧洲已经相当成熟,法国与意大利的海军预算有限,因此他们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性价比。舰艇采用模块化思路,不仅满足反潜、防空、反舰等多任务需求,还确保舰艇在一年365天中至少有250天能够保持随时出海的战备状态。同时,维护周期也被大幅延长,其他护卫舰通常5至6年就要大修一次,而“FREMM”则能做到10年才进坞检修一次。
在人员配置上,这款护卫舰自动化程度极高,日常编制不到100人,即便考虑到消防与损害管制,也不过108人。这意味着舰上必然安装大量先进的自动化设备。然而在保持多种作战能力的同时,其进攻火力设计上相对保守,并未过度强调攻击性。欧洲国家选择这种设计有其现实背景:舰队规模有限,舰艇必须是全能型,能在多种任务中独立完成作战,因此他们走的是“小而精”的道路。
然而当“FREMM”模式移植到美国时,问题立刻凸显。美国甚至在意大利成立了全资子公司,直接与欧洲厂商合作,以规避相关法律障碍。对于美国这个世界第一海军大国来说,主动引进欧洲护卫舰设计,实属罕见。但真正的挑战在于,美国坚持必须将舰上系统全面替换为自己的装备。尤其是“宙斯盾”系统,这套核心装备长期以来都是各国调整舰艇设计来适应它,而从未出现“宙斯盾”为舰艇做出妥协的情况。一旦改装,舰艇的内部结构几乎被彻底推翻,最终导致美版“FREMM”与原型相似度不足15%,排水量也硬生生增加了10%。
更重要的是,美国与欧洲的战略定位截然不同。欧洲希望护卫舰承担广泛任务,因此6000多吨的“FREMM”护卫舰仅配备了32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。而美国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,吨位约9000吨,却拥有96单元的发射系统,火力相差三倍之多。美国人自然觉得无法接受,认为不符合他们对护卫舰的期待。但实际上,美国忽略了“FREMM”本身就是成熟成品,只需按原方案使用即可。如今强行将系统大换血,就像一道糖醋里脊已经端上桌,美国非要重新倒回锅里,加料硬炒成另一道菜,味道走样已不在原方案的责任范围内。
结果是,星座级护卫舰的成本远超最初预期。原计划每艘造价5.54亿美元,如今10亿美元都挡不住。而且建造进度一拖再拖,原定2026年交付的计划已经推迟至2029年。原本的20艘建造目标,目前只有1艘在建,整体前景堪忧。如果美国不能解决设计与系统集成的矛盾,未来在3000吨至5000吨的舰艇领域,依旧无法形成稳定的主力舰型,这无疑将是美国海军的又一次挫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