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

400-123-4567

咨询热线

400-123-4567
地址:13800000000
手机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邮箱:admin@youweb.com

花卉租摆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 > 花卉租摆

绥化非遗之美绥棱黑陶:千年窑火焕发新生

发布时间:2025-08-30 03:57:30 点击量:

  黑龙江绥化大地,文脉源远流长。有海伦剪纸、望奎皮影戏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有绥棱黑陶、兰西挂钱、榆林筋饼、肇东小饼、东北二人转(兰西拉场戏)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还有几十项绥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绥化非遗的传承既有匠人坚守,更有政策护航。那么,绥化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、认定、保存和传播中有哪些亮点?央广网将陆续推出《绥化非遗之美》,展现绥化在非遗领域取得的多项成果。

  “黄土换黄金,何乐而不为”,这句话在绥化市绥棱县黑陶产业中得以生动印证。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绥棱黑陶历史始于清末民初,由寇化林开创土陶作坊,并破译“熏烟渗透碳”关键技术。经数代手艺人传承与打磨,它形成“黑如漆、明如镜、硬如瓷、声如磬”的特质,获“陶中花魁”美誉。

  近年来,绥棱县以系统思维推进黑陶非遗保护与开发,在传承中创新,探索出保护与发展并行的新路径,让千年窑火焕发新生。绥棱黑陶不仅激活了县域文化活力,更成为改善民生、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  绥棱黑陶的传承,以匠心为魂、技术为基,在守护传统中激活生命力。在技艺传承上,始终坚守手工制作核心,需经拉坯、修形、阴干、熏烟渗透碳等10多道复杂工序,其中“一底多层拉坯工艺”为绥棱独创,还融合剪纸、木雕、刺绣等民间工艺,通过透雕、刻花造就独特艺术特质。创始人寇化林历经40年钻研,破译“熏烟渗透碳”关键技术;国家技能大师刘兴印接过火炬,2008年研发“会变色”的灵透黑陶,获多项金奖,后续又推出点晶黑陶等八大品类上千个品种,推动黑陶技艺跨越式发展。

  针对传统黑陶脆弱易碎、渗透率高的痛点,刘兴印团队攻坚克难,一年尝试200多种材料、烧“废”60多窑,成功研发“新型黑陶制品”,可制作锅具、茶具等生活用品且无添加剂,相关两项国家专利正申报,已与山东一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。

  人才培育构建“传帮带+体系化”模式。刘兴印、张桂荣等省级非遗传承人通过工作室带徒授艺;绥棱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黑陶专业,县文化馆常年举办免费培训班,累计培训学员1500多人次,培养60余名黑陶生产技术人员,破解“后继乏人”难题。

  绥棱黑陶的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政府系统性规划与全方位支撑。绥棱县将黑陶非遗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筑牢保护根基。制度建设上,深入贯彻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,建立非遗保护机制,公布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,为黑陶技艺建立完整档案,明确保护责任与路径。创新构建“政府担当中介,艺人潜心制作,企业专心发展”的产业运营模式,政府搭建桥梁、协调资源,形成协同发力格局。

  资金与硬件保障上,县财政持续倾斜。近年来,累计投入150多万元用于黑陶传习场所维修、专业人才聘请、外出学习交流;投资200多万元完善文化艺术中心内部设施;先后建成7处非遗传习所、5个专题展馆(厅),提供400平方米场所用于非遗展演。政府还为传承人协调研发场地、减免租金,解决其后顾之忧,让匠人能专心研发设计。

  绥棱县坚持“在保护中开发,在开发中保护”,推动黑陶从“艺术展品”向“产业产品”转型,以市场活力反哺非遗保护。宣传推广上,构建多维度体系,开展非遗“六进”活动,举办民间艺术比赛等,两年来吸引上万群众参与,提升黑陶社会认知度;积极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高端展会,在多地设立专柜,今年通过网络售出黑陶等非遗产品60多万元;今年,以黑陶传承为主线的电视剧《彩虹》在天津卫视和黑龙江卫视黄金时段播出。

  产业融合方面,绥棱县培育4家黑陶研发生产企业,开发黑陶工艺品100多种,年销售额达260多万元;黑陶产业与农民画、草柳编、米醋等其他非遗项目协同发展,形成多元文化产业集群,年产值达1000万元,黑陶产业直接带动60余名技术人员就业,形成“产业兴非遗、非遗促产业”的良性循环。(来源:绥棱县委宣传部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电话:400-123-4567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12-2018 某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   
ICP备案编号:粤ICP********